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Asian Leadership What Works

ASI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 何柏毅
作者:Dave Ulrich、Robert Sutton
出版社:McGraw-Hill
本書作者Dave Ulrich與Roberts Sutton分別是密西根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的商學教授,Dave Ulrich在RBL Group,一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擔任合夥人,幫助企業與領導人傳遞價值已建立更完整的人力資源與領導結構,在HR領域經驗相當豐富,超過半數財星200企業都有與他的合作經驗;Roberts Sutton擔任多個組織與創投計劃的創辦人,2002年被Business 2.0選為Management Gurus,並在2007年被Business Weeks名列“B-School All-Star”的殊榮。 本期TEBA好書分享所選的《Asian Leadership What Works》,是作者有感於亞洲開始引領這個時代的經濟成長,中國與印度是擁有強大消費潛力的大國,而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新興市場也讓全球經濟“Look East”。然而在成為重要的經濟體之前,優秀的領導人是不可或缺的,許多人會質疑整個亞洲的領導發展並未像歐美如此成熟,但作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亞洲有許多的特點,這樣的環境確實也出現了許多傑出的領導人。所以這次透過與新加坡人力資源部所舉辦的圓桌會議合作,邀請許多知名公司的CEO或是CHRO,互相分享、學習,作者利用許多訪談,歸納出八個成功的因素,包含了一些他們面臨的挑戰與他們在實務中扮演的角色,並用個案探討企業的成功經驗,同時也收錄一些CEO和CHRO的文章。以下分別介紹這八個成功因素:

一、Creating Customer-centric Action創造顧客價值中心行為


領導者必須掌握對顧客價值的敏銳度,從顧客區隔(Customer Segmentation)、顧客價值主張(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與強化顧客關係(Customer-focused Organization)三個原則著手,在日益興盛且競爭激烈的亞洲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客群要的是什麼,才能持續維持集團的競爭力,永續經營。成功的企業往往不是要把產品賣給每一個消費者,而是針對正確的目標客群,提供最合適的產品,專注精進一、兩項價值主張,並維持與老顧客的關係。

二、Implementing Strategy 執行策略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在組織內必須貫徹其執行力,Jack Welch掌管GE超過20年,強調在企業裡訂定策略目標時必須簡單且容易理解,同時也要以在每個市場都成為數一數二的決心,最重要的,這些策略必須與企業的關鍵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相符。

三、Getting Past the Past 讓過去成為過去


企業往往會拘泥於於原本的市場或是技術,而跟不上時代,失去其競爭力,書中提到GE,把成長與改變繫在一起,在他的企業內部精神不斷地強調”Imagination and Courage”,勇於改善企業內部結構,例如,GE發現印度有很大的成長潛力,便慢慢的把決策移往印度,變成One GE in India,對比以往是幾乎所有決策都是在印度以外。大膽地改變與革新常常是亞洲企業缺乏的,家族的繼承或是掌權過久的CEO往往會遷就過去的榮光而喪失成長的機會,我認為CEO在認清現實、切割過去必須具備很大的勇氣。

四、Governing Through Decision Making管理決策


正確的決策引導了公司的興盛與衰敗,也是決定領導人的重要指標,雅周廣禮者在決策時,常常會忽略入成本與效益、短期與長期利益的平衡、收集各級員工的看法(絕對不只是高級管理階層,包括較下層的員工)等等,作者提供五種問題幫助檢視決策:
  1. 這個決定是必要的?
  2. 誰會做出這個決定?
  3. 什麼時候會做出這決定?
  4. 我們要怎麼做出一個好的決定?
  5. 要怎麼追蹤與監控決定?
 

五、Inspiring Collective Meaning Making 激發團體意識


要讓員工卯足全力的工作,領導人必須建構一個有向心力的團體,並且幫助員工找到工作的意義,當員工相信他們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更竭盡心力地完成工作或是認為要把事情做得更好以達到其工作的意義,這樣便創造一個內部情感連結緊密,且目標一致的公司。 
 

六、Capitalising on Capability投資員工能力


提升現有員工的知識與能力是必須的,知識可以透過一些在職訓練班或是工作坊做短期的補充,另一點很重要的就是,領導人也必須檢視團隊中的合作狀況,給予好的意見或適時替換不合適該團體的組員。

七、Developing Careers 員工職涯規劃


員工的在職訓練相當重要,除了可以增加公司自身的競爭力,也可以增加員工的忠誠度。以IBM與GE為例,他們認為,在全球化的狀況與公司本身多角化的經營,不論是領導者或是員工都須具備更多的知識和語言能力來使公司成長,IBM採用Expertise Taxonomy System,透過這個系統,員工可以學習公司其他部門的技能、know-how,也提供許多在職訓練計劃或是工作輪調的學習機會,部門間彼此可以更了解,另外當職等提升時,面臨一些跨部會的問題也可以透過此系統解決。GE則是提供平台給同種部門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也有定期舉辦全球性的領導力訓練計劃,加深企業內部聯繫並同時訓練員工。

八、Generating Leaders 培育接班人


亞洲領導人在面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要培養出下一個世代的領導人,許多領導人現在碰到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亞洲在這方面的問題特別大。例如,P&G亞洲區的Group President表示,領導人的培育是P&G的重要策略之一,一直以來集團內部的高階主管都是由公司內部出來的,而領導人的培育簡單分成幾個階段,首先,吸引優秀人才,每年P&G在全球都會收到超過50萬張的履歷,錄取率不超過1%,所以吸引最優秀學生投履歷並篩選出符合那最優秀的1%就是公司培養領導人的第一步。再來是發展他們的領導潛質,主要針對三點,技能發展、遇到挑戰的處理經驗與對特等生的加速訓練。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留住人才,企業間挖角十分尋常,P&G相當重視員工對於公司的向心力,簡稱EVP (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員工價值主張,定期對員工進行EVP的調查以掌握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

結語:


亞洲的迅速崛起造成了許多領導位置短缺,而西方與東方的管理概念也有段差距,意味著亞洲必須自己培養出一批全新的人才來滿足人力市場的需求,書中對於領導力與領導人養成都有深入探討,一方面可以幫助歐美國家在亞洲設立分公司或尋找合作對象時,找到適合的人選,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亞洲的領導者在檢視自己決策,是否兼顧到公司的未來發展與強項。台灣目前主要企業的CEO也面臨本書提到的很多問題,接班人與未來人才培訓的問題再不久之後也將衝擊整個產業或是企業內部人力資源部門的不成熟。推薦這本書給各位看,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全方位的考量企業在策略方面的執行與決策,也必須創造出公司內強大的向心力與員工的忠誠度,最後,也不可以忽略培養未來接班人的重要性,整個領導力的結構才會完整而公司得以永續經營,期許讀者看完此書後,也可以從案例與故事中學習,一起為台灣的領導力發展而努力。

Lean In平台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張蕙娟  
分享者/張令儀
 

創立背景


「你可能不知道,你限制了自己。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

 
圖一 Lean In雪柔桑德柏格著

圖一 Lean In雪柔桑德柏格著

2010年時,TED邀請了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發表演講,演講主題:“Why we have too few women leaders?(為甚麼我們的女性領袖太少?)”,指出現今世界雖已不同於過去時代,對於兩性平權的認同較過去已大幅前進,然而在職場上位居領導地位的女性仍屬絕對少數,並提出數據,例如不論是觀察美國500大企業,只有約20%公司是由女性擔任CEO;或是世界100多個國家中,只有不到10%是由女性擔任領到者等等。該篇演講在Youtube頻道上獲得約67萬觀賞次數,並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迴響,促使雪柔桑德柏格決定針對演講內容做延伸,寫成書籍Lean In,主題由該篇演講內容做延伸,把女性在面臨人生各階段的挑戰時,須面對及可能面對的問題一一舉出,並提出自身經驗做佐證。例如一次在前往客戶公司開會時,詢問主管女生廁所在哪裡,該位主管竟然遲疑許久,無法給予答案,雪柔感到驚訝,並追問其是否這一年來都沒有女性詢問廁所位置,主管告訴她:『她是一年內唯一一位進出高階主管會議室的女性領導者』,她聽到之後感到相當震驚,並認為若有更多女性位處職場高階,這樣的情形會減少許多。雪柔真誠地將自身職場及家庭經驗無私地和讀者分享,希望能夠讓正處於人生各個需要抉擇的階段,且有相同困惑或遲疑的女性或男性,得到需要的解答,並了解到這樣的問題是許多人都有的,他們並不孤單。


平台簡介及使命


在2013年推出Lean In這本書後,雪柔進一步著手招募團隊Lean in組織,建立了網上社群Lean In平台,平台創立的使命是想藉由創造一個全球性的社群網絡,來鼓勵女性對於他們的抱負挺身而進,忠於自己的內心,不管是面臨人生中哪個階段的選擇,包括求學時、在職場時,或是決定成家時。平台的營運資金則全數來自Lean In書本收入,希望不單是透過書籍的影響力來鼓勵女性挺身而進,也能從社群裡提供的豐富資源,包括諸多知名女性挺身而進追尋理想的故事,及男性在婚姻經營及兩性溝通上的經驗分享,也邀請專家講述各式專業課程,例如人際溝通技巧、領導能力培植等等課程,藉由平台這樣的分享方式,提供免費的線上影片,給予需要幫忙的女性一個管道聆聽專家說法,間接獲取到挺身而進所需的支持和鼓勵。

平台的三大功能


創造社群:鼓勵討論及給予支持的空間


Lean In平台希望所有女性都能擁有要實踐理想的信心和能力,而Lean In平台相信,透過一個能給予支持的社群,可以達成目標。平台上每天會固定分享一些挺身而進的故事,可能是一篇小短文,講述一些女性在生活中必須選擇挺身而進還是後退的時刻,和她內心的掙扎、困惑,而她又是怎麼克服這些心理因素等等。希望藉由故事和經驗的分享,達到啟發和鼓勵更多女性的作用。特別的是,平台上不只是鼓勵女性分享,也邀請多位男性,包括雪柔的老公大衛,來分享關於婚姻經營的看法,或是兩性相處的心得。另外,只要註冊為平台會員,都可以自由上傳關於自己挺身而進經驗分享的影片,和其他會員交流資訊、交換想法,真正落實建立一個互助社群的理念。

提供學習資源


Lean In平台另一個很棒的功能,是和美國著名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性別研究機構合作,建立一線上學習教室,並邀請各領域專家來講授課程,並將影片免費上傳予會員觀賞,主要包括領導及溝通相關等課程,透過這樣的課程講授,女性能從中獲得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實踐理想的過程中,需要自我充實的實用技巧和知識。

建立社群圈


建立社群圈是Lean In平台一個相當創新的功能,藉由和Mightybell合作,會員可以自由在網路上創立或是加入一個虛擬的社群圈,類似一種私人的網絡團體。每一個這樣社群圈(Lean In Circles)大約由8到12位成員組成,透過定期的聚會,不論線上或是實際碰面,探討他們關心的特定議題,或進行問題分享,互相學習交流。他們可以利用Lean In平台提供的一些問題或議題進行討論,也可以就他們所關心的特定方向探討。這樣虛擬的社群圈有非常高的隱密性,且社群圈的成員可自行控管,不是人人皆可登入所有的社群圈,所以該社群圈的成員互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可以開放的溝通和分享想法。研究顯示:人們身處在一個互信的團體裡,會有較高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因此透過團體也能完成更多可能個人沒辦法完成的事情。 而有兩種方式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社群圈,首先,會員可以透過社群圈媒合(Matching)的方式,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學校名稱、城市名稱,或是輸入特定字眼(ex領導能力Leadership)的方式來尋找自己想加入的社群圈,透過網站幫忙寄出詢問信後,很快就會得到回覆,並被加入該社群圈。另一種方式則是自行建立社群圈,自行設定主題,並自行尋找成員或歡迎其他會員加入。在校園方面,Lean In的社群圈也深入學校,透過校名搜尋,會員可以看見自己的學校是不是已經有社群圈存在,一樣有選擇加入現有的社群圈或是自行建立一個新的社群圈兩種方式,而平台會員學生也可以選擇是不是要成為一個社群圈的領導者(Become a Leader),幫忙籌辦一些校園內的Lean In組織活動及協助校內社群圈的建立等事務。

圖二 Lean In故事分享

圖二 Lean In故事分享


平台功能延伸-部落格


平台也透過Tumblr Blog成立了官方部落格Lean Inhttp://www.inside.com.tw/2013/09/06/sheryl-sandberg-lean-in每周介紹一位沒被歷史記錄下來,卻有些舉動深深改變了世界,值得我們紀念的偉大女性的故事。例如Claudette Colvin,她是在美國種族歧視盛行的50年代,第一位拒絕讓位予白人的黑人女性,然而被人們記下來的,只有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因為後者的不讓位行為引發後來的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藉由圖文故事分享,部落格讀者可以受到啟發,知道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偉大人士,默默付出行動在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不需要透過暴力手段,也可以達到成果。 另外,Lean In也有一個姊妹部落格,圍繞在雪柔桑德柏格在Ted演講中的中心概念"如果你毫無畏懼,你會怎麼做?"之上,邀請大眾上傳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上傳圖片之外,還可以附加文字。例如,有個女孩說,若她無所畏懼,她將在課堂上勇於發表更多意見;有個女孩說,若她無所畏懼,她想要當總統。部落格設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壓抑自己理想的女性或男性,都能夠真正坦承面對內心,聆聽自己的想法,拋開一些不必要的框架和限制,勇敢地為自己想做的事挺身而進。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分享,藉由在部落格上傳,獲得支持。而在看到許多和你一樣有困惑,曾思考退縮的女性決定大方說出自己的理想後,能夠對於自己的理想更加的堅定,並努力實踐。

圖三 部落格讀者圖文分享

圖三 部落格讀者圖文分享


平台特色


非以營利為目的


Lean In平台創立的初衷,即是將鼓勵女性挺身而進的想法發揚光大,因此不只營運資金全數來自書本Lean In的收入,平台也不以賺錢為目的。

互動性強


包括可以自行上傳挺身而進故事,或是建立社群圈等功能,都是強調將人與人之間建立起連結,藉由平台這樣的媒介,鼓勵討論,增加人際互動與交流。

深入校園


Lean In組織在推動Lean In社群圈過程中,把校園當作一個主要目標,因為組織相信改變的力量之一,便是校園的活力。透過和眾多國內外的學校合作,像是網站上可以透過搜尋學校,進而設立或是加入以學校成員為基礎的社群圈,以及在學校中徵求校園領袖(Lean In Leaders)幫助推廣社群圈,在在強調和校園的連結。相當特別的是,在今年,Lean In組織來到了台灣,透過現場視訊,讓雪柔和北一女中的學生們來一場對談,現場互動氣氛熱絡,許多學生提出心中疑問,像是『我跟男朋友感情很好。但在談戀愛,和追求理想之間,我該怎麼抉擇?』,以及詢問雪柔是否曾經歷過挫折等等相當生活化的問題,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雪柔再次傳達了自己的呼籲,要女孩們放下刻板印象,相信自己能兼顧家庭和事業,只要堅信,每人都能無所畏懼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及時回覆及更新網站資訊


平台由Lean In組織經營,即時回覆申請及更新網站資訊。例如,在輸入學校名稱,欲成立社群圈時,若學校名稱不在網站資料庫內,則可以新申請學校,並等待電子郵件回覆通知申請結果,通常當天即會收到組織負責人的回信,告知已將貴校列入名單中,並歡迎會員去開設社群圈。

圖四 雪柔和北一女學生連線互動

圖四 雪柔和北一女學生連線互動


平台影響力


平台架設至今僅約五個多月,Lean In社群圈的數量已經超過7,000個,並持續成長中,社群圈不只遍及美國的50州,也在世界上50多個國家建立,真正將當初一場演講的影響力,到一本書,擴及到如今無遠弗屆的網路! 截至目前為止,在Facebook Lean In的粉絲頁上,包括男士及女士,已經有334,309位粉絲按讚,對照原先只有328,911人,在兩周內粉絲人數成長5,398人;在Instagram上,粉絲人數已有4,528 人;在LinkedIn上,追蹤人數有 9,021 人;在Twitter上,追蹤人數也達45,810人。 書本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但成立了Lean In組織後,該組織創立的平台不斷在努力推廣Lean In(挺身而進)的概念,讓Lean In不只是個響亮的口號,而是能深植於人心。藉由創造網上社群,跳脫書本的限制,持續討論議題,啟發世界各地的男性女性,並凝聚這股改變的力量,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支持,真正的發揮該平台的影響力,鼓勵女性為自身抱負、理想挺身而進的精神。最終希望能鼓勵女性男性皆實際付諸行動,真正的擺脫框架,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www.youtube.com/
  2. http://www.youtube.com/
  3. http://www.youtube.com/
  4. http://www.inside.com.tw/
  5. http://www.cw.com.tw/

Fancy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 葉晴雯
 
Fancy是一個包含社群相片分享以及網路購物的社群平台,由創辦人Joseph Einhorn於2009年創立,在電腦及各個行動裝置都可以使用。以性質來看,Fancy可以說是Pinterest和Amazon的綜合體。Fancy的母公司Thingd,當初設立的公司任務就是想要建造一個世界萬物的資料庫,而Fancy則是Thingd達成目標的方法之一。 Fancy內的商品幾乎都是具有設計感的奢侈品,而且種類繁多。使用者可以依照許多分類的方式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產品。Fancy的頁面簡潔,瀑布式的圖片呈現方式,讓商品源源不絕從螢幕下方出現,不斷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 2013年七月,彭博社宣布Fancy已經募資達5300億,使得公司的市值達到6億美元。目前,Fancy的使用人數已達800萬人,平均每個月有300萬美元的銷售額。

Fancy的重要服務項目


社群


就如許多社群軟體,使用者能夠在Fancy以及其他社群平台間不斷分享圖片,也可以加入好友或是關注他人,讓自己的瀑布牆更加豐富。除此之外,Fancy還增加了「晉級」的功能,依照使用者的發文量,給予每個人不同的頭銜。如:新增25件美食類的圖片可以獲得「餐廳評論家」的頭銜、新增150件美食類圖片則能夠成為「美食鑑賞家」。如此一來,Fancy就不僅是普通的社群軟體,還是一個讓每個人能夠展現個人品味的平台。

購物


幾乎所有能夠在Fancy看到的商品都可供使用者購買,而Fancy也致力於讓每一個網站內的商品都是可購買的。這讓使用者能夠隨時隨地看到什麼就買什麼,大大增加了購物的便利度。 除此之外,使用者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很想要購買的商品,也可以拍照上傳到Fancy。Fancy將商品加入資料庫後,若廠商已經是Fancy的會員,就會通知廠商,詢問廠商是否要在Fancy販售該商品;或者廠商也可能在瀏覽Fancy時看到自家產品,主動通知Fancy想要販售該商品,當Fancy確認過商品與供應商的合法性後,該商品就可以在Fancy網站上購買得到。原本的圖片就成了購買商品的連結。

Fancy Box 歡喜盒


Fancy的用戶也可以訂購Fancy Box。Fancy Box是每個月都會寄送到府的禮盒,裡面裝有許多試用品。售價僅僅39美金的Fancy Box,內容物的價值通常都超過80美金。Fancy Box裡面通常裝的是每月最受歡迎的商品,用戶也可以自行勾選想要的內容,創造個人化的Fancy Box。 此外,Fancy也提供Fancy Food Box和名人精選系列。前者顧名思義就是會將箱子裝滿許多食物,送到用戶家中。後者則標榜箱子裡都是名人親手挑選的商品,可訂購的名人Fancy Box有演員艾希頓庫奇以及歌手Kelly Rowland等。

合購禮物


「合購禮物」讓使用者可以多人購買同一件商品。若使用者想購買一個禮物卻覺得禮物價格太高,他可以開啟一個專案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出資購買禮物。加入合購的好友可自由選擇自己想要貢獻多少金額,每個人也可以隨時檢視已募集的金額、已貢獻的好友還有專案的到期時間。直到確定合購專案成功,系統才會從每個人的帳戶扣款。

圖一 合購購物流程

圖一 合購購物流程

Affiliate Program聯盟行銷 Fancy的聯盟行銷有許多種,用戶可以在使用Fancy的同時,得到許多賺外快的機會。 1. 邀請好友:Fancy的會員若邀請其他人加入Fancy,就可以獲得1美元的回饋。若該好友在六十天之內購買了商品,原本的會員就可以獲得10元的回饋。 2. 轉貼分享:Fancy的用戶將圖片分享到各個社群網站,若有人點進分享的連結並且購物,原本分享的會員就可以獲得該商品10%的回饋。 3. Fancy Anywhere:Fancy開放部落客申請將「Buy with FANCY」的書籤貼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的圖片旁邊。若有網友在瀏覽部落格時透過「Buy with FANCY」的書籤購物,該部落客也可以得到商品10%的回饋。


Fancy的使用族群


Fancy的主要用戶群是25~34歲的女性。主要使用地區為美國,佔24.8%,其次是印度、法國和中國。儘管如此,在世界其它地區的用戶佔比超過50%,顯示出Fancy的使用族群分布非常廣泛,世界各地都有。

圖一 Fancy全求用戶分布

圖二 Fancy全求用戶分布


為了因應如此國際化的市場,Fancy也發展出了許多對應的服務。首先,Fancy可以全球發貨,只要使用者不是在特別偏遠的地方,Fancy都能夠將購買的商品送達。另外,Fancy的官方網站有多達35種語言,而且不需要使用者手動挑選,網站會自動偵測用戶的IP位置自行轉換語言。最後,還有「Same-Day Delivery」服務。若使用者有急需要商品,Fancy可以偵測使用者所在的本地商家並告訴使用者有哪些商品是可以當天送達的。若使用者在當天凌晨十二點之前下單,第二天的下午五點前商品就可以送達。

收益來源


Fancy站內是完全沒有廣告的,所以收益完全來自於廠商。供應商或品牌可以免費在Fancy註冊並且將產品上價。Fancy也允許供應商在站內舉行促銷活動或是將商品放在Fancy Box裡面。廠商所要付的費用,就是當商品賣出後,讓Fancy抽10%的商品售價當作回饋。

Fancy的競爭者


由於性質相似,許多人往往都將Fancy和Pinterest作比較。Pinterest成立時間比Fancy晚了一年,已經有7000萬的會員人數,比Fancy的800萬人多了許多。但其實Pinterest雖然有龐大的使用人數,用戶參與度卻不如Fancy。平均一個Pinterest的會員只會發布3張圖片,而Fancy的會員的平均發文數是每個人66篇。另外,Pinterest以往一直都是單純的圖片社群網站,直到2013年二月才開始營利,營收至今都不甚顯著。至於Fancy,雖然使用人數較少,卻已經有每個月300萬美元的營收。 但這種比較其實不是創辦人Einhorn所期望的。Joseph Einhorn希望Fancy有朝一日能夠和Amazon相比,畢竟Amazon才是真正在營利的網路商店。他想證明,相對於Amazon那種傳統的搜尋式商店,Fancy邂逅式的電子商務也一樣能夠創造出一個強健的市場,甚至比搜尋式商店更能夠賺錢。 已經有國外媒體在討論,也許我們不應該再拿Fancy和Pinterest相比。但究竟何時能夠將Fancy和Amazon相提並論,也還是個未知數。

近期發展


2012年曾傳出蘋果有意收購Fancy,目的可能是為了拓展iTunes電子商務的範圍或是改善PassBook的付費模式。當時雙方都不願意證實此事,但這個事件最後無疾而終,Fancy並沒有被蘋果買下。 2013年二月,Fancy收購了網路手工食品業者Samplrs.com。Samplrs.com的經營模式類似Fancy Box,每個月會有一個裝滿食物的箱子寄送到使用者家中,每盒售價為29美元,比Fancy便宜了10美元。這成為了Fancy創立以來的第一個收購案。 Fancy的應用程式未來也可以透過Google Glass使用。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透過Google Glass拍照並且上傳到Fancy,Fancy會自動搜尋相似的商品供使用者購買。所有的動作都可以直接在Google Glass完成,提供消費者更多的便利性。

結論

Fancy將網購和社群結合,創造了一種新形態的電子商務。另外,瀑布式的圖片瀏覽方式有別於一般傳統搜尋式的網路商店,主動將會引起顧客興趣的商品擺在顧客眼前,不但簡易方便,更能夠直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讓消費者買下計畫之外的商品。最後再用聯盟行銷的方法,把社群的效用最大化。不但可以增加產品的曝光率,也可以讓消費者獲得回饋,造就了一個使用者、廠商和Fancy的三贏的局面。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techorange.com/
  2. http://en.wikipedia.org/
  3. http://en.wikipedia.org/
  4. http://funiphone.pixnet.net/
  5. http://tw.news.yahoo.com/
  6. http://www.frostyplace.com/
  7. http://www.wandoujia.com/
  8. http://realblog.zkiz.com/
  9. http://news.cnyes.com/
  10. http://www.bnext.com.tw/
  11. http://it.sohu.com/
  12. http://techcrunch.com/
  13. http://www.ebrun.com/
  14. http://www.ebrun.com/
  15. http://www.huxiu.com/
  16. http://readwrite.com/

3D printer manufacturing(3D印表機產業)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莊舒庭 
 

3D印表機產業簡介

 

3D列印介紹


所謂3D印表機就是可以「列印」出真實物體的一種設備。之所以稱為「印表機」,是因為其參照了傳統印表機的技術原理——其「列印」過程是分層加工的,與噴墨列印十分相似。根據3D印表機的原理,只要電腦能設計出產品,或是對原來的物體進行360度的掃描,經過圖檔資料格式轉換,運用液態光敏樹脂材料、粉墨材料、固態材料等進行疊層或噴印,再透過雷射光束照射頭、紫外線照射頭、熱能或膠水進行材料固化,印表機就能夠根據圖紙把它製作出來。3D印表機 產品分級 目前看到的3D印表機技術的前身,就是稱為熱溶解積壓成形(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的技術,這是改良過去塑膠射出成型技術,重新以不同的方式,透過不同材料來構造物體。如此一來,科學領域、工廠製造領域、設計端,就能夠打造出想要的模型,以及模具的前導。 3D印表機 產品分級
 

3D printer技術種類


3D列印加工法可區分為三個類別:「輻射能成形加工法」(Laser Fabrication)、「動能成形加工法」(Nozzle Fabrication)、「複合式成形加工法」(Hybrid Fabrication)。

3D列印 技術種類
「輻射能成形加工法」是運用雷射光束或是紫外線照射使材料產生化學或物理變化,達到3D物件外觀成形效果。此種加工方法的代表性技術包含: 光固化成型(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是以光敏樹脂聚合物為原料,利用雷射光束照射一薄層液態光敏樹脂材料,讓被掃描區的樹脂薄層產生光聚合反應後固化,當一層固化後,工作台將往上或往下移,在固化光敏樹脂表面形成新的液態樹脂,接著再進型新一層的掃描與固化。整體而言,SLA技術的優點主要在於成形速度較快,且採用高功率光線進行掃描照射使得3D物件精密度較高,但缺點則是3D物件需要設計支撐結構體、需要後續處理(硬化)步驟,同時液態光敏樹脂料桶需裝滿而導致材料成本較高。

圖一SLA技術圖

圖一SLA技術圖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形(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是以熱塑性塑膠、金屬粉末或陶瓷粉末等為原料,技術原理為使用滾輪鋪上一層粉末,粉末材料經高功率光線照射先呈現熔化狀態再呈現凝固狀態,再向上(下)移動工作平台,滾輪再次鋪上一層新的粉末材料,此時再重複鋪平與硬化製程,完成新一層的燒結(燒結是把粉狀物料轉變為緻密體的製程技術)。整體而言,SLS技術的優點主要在於粉末材料種類多樣,包括ABS、PVC、Nylon、塑膠… 等,3D物件精密度佳、3D物件可為金屬材質、可用於製作快速金屬模具,然而,缺點則是滾輪鋪粉易形成粉末不均現象造成3D物件外觀品質不穩定,粉末材料易形成粉塵飛揚,人體吸入將造成傷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LS的技術專利將在明年(2014)到期

圖二SLS技術圖

圖二SLS技術圖

分層疊壓製造(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是以紙、金屬箔、塑膠薄膜等作為材料。右端滾筒負責供給黏附有熱溶性膠體的已固化薄片材料,左端為餘料去除滾筒,負責收集切割後的薄片餘料。當左右兩滾筒捲動至正確位置時,另有一加熱滾筒滾過薄片材料表面,使得薄片材料表面的熱溶性膠體溶化並與前一層薄片材料黏結,並利用雷射光束切割所需要的物件剖面輪廓,並將輪廓以外的薄片材料切割成棋盤狀,以便餘料去除滾筒收集薄片餘料,此時再次重複切割與黏著製程,使得新一層材料與前一層材料能夠緊密黏結,如此一層一層進行直到物件成形加工完成,最後將切割成棋盤狀的餘料全部剝離後即可得到3D物件外觀。整體而言,LOM技術的優點主要在於製作成本低廉,並且薄片材料的種類多樣性包括:紙質材料、塑膠、金屬薄片、布料…等,然而缺點則是3D物件精密度較差,3D物件幾何形狀限制較多、3D物件餘料剝離處理工作較困難。

圖三LOM技術圖

圖三LOM技術圖

「動能成形加工法」是利用噴墨式或是擠壓式噴印,將黏著劑與材料由噴印頭微量噴出,進行層層堆疊加工程序,而達到3D物件外觀成型的效果。此種加工法的代表性技術包含: 目前運用熔融沉積(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列印技術的3D印表機大都使用ABS作為列印材料(亦有使用PLA材料),熱塑性材料在噴印頭內部加熱熔化成半液狀態,再由噴印頭擠出,製作製程如同擠牙膏一般,而熱塑性材料擠出後會自動冷卻而硬化,此時再重複噴擠與硬化製程,如此層層堆疊直到型塑完成3D物件外觀。整體而言,FDM技術的優點主要在於製作成本較低、使用與維護較簡單、能使用ABS塑膠材料、熱塑性材料更換容易,然而缺點則是3D物件精密度受限制、3D物件表面光滑度較差、3D物件後處理時間較長。

圖四FDM技術圖

圖四FDM技術圖

三維粉末黏結(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技術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開發,使用的材料為粉末(例如:陶瓷、金屬、塑料粉末),該列印技術的原理是,先鋪上一層粉末,接著使用噴嘴將專屬膠水噴灑在需要成型的區域,以便讓材料粉末與膠水黏結,形成一層層平面截面,反覆上述動作(鋪粉與噴膠),層層堆疊,最後列印出實體模型。該列印技術除了擁有快速列印的優點之外,亦能以全彩的形式呈現,以及無需支撐結構,優於其他3D列印技術。

圖五 3DP技術圖

圖五 3DP技術圖

「複合式成形加工法」是同時使用輻射能成形加工法與動能成形加工法,進而達到3D物件外觀成形效果。此種加工方法的代表性技術為: 聚合體噴射(Polyjet)此技術為以色列Objet公司的專利(現為美國Stratasys併購)同時採用兩種不同液態光敏樹脂材料,其一作為建構3D物件之主體材料,另一則作為支撐結構體材料,進行加工成形反應時,先利用噴頭將兩種不同液態光敏樹脂材料噴入成形區形成薄層,再使用紫外線進行照射使薄層硬化,使得新一層材料與前一層材料能夠緊密黏結硬化直到型塑完成3D物件外觀。其主要優點為建構時間快、物件精密度佳、表面光滑,優點包含噴塗頭成本高以及需設計支撐結構體。

圖六Polyjet技術圖

圖六Polyjet技術圖


3D列印產業發展概況


3D印表機產品分級


3D列印技術問世後,主要朝兩大方向發展,一是以個人為目標市場,針對業餘愛好者或初創業者,提供價格約數千美元的3D印表機,讓他們快速製作模型及各種客製化產品。另一則是以提供產業界精密的機器為發展方向,讓產業界可以使用這些機器製作特殊的零組件。產業用3D印表機,價格高昂,從數萬美元起跳。其中某些結合雷射的高階3D印表機,可以製作出高品質的金屬產品,這類的設備價格可能高達百萬美元。 不同應用領域所使用的3D列印設備,可區分為「生產製造用、專業領域用、工作室用」三個等級。目前個人用3D列印機數量遠遠超過生產製造與專業用機型。在5,000美元以下的個人工作室或玩家的使用機型,以初階模型製作為主要的應用範疇,隨著此類機型的銷售量快速成長,未來配合此市場規模的適用材料、低價3D掃描器,以及建模、編修、列印等3D數據庫的列印服務,將是未來值得重點觀察的商機。

個人用小型3D列印機


這類3D列印設備使用的都是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一種膠條熱熔式成型技術,這種技術幾乎是唯一不使用雷射來熔合原料的,而是用像熱熔膠槍頭的裝置來熔化膠條再移動舖料,所以材料和設備都很便宜,最具有平價化潛力。當材料熔化的時間以及塗佈冷卻的速度可以被掌控,且STL檔案格式、噴頭移動路徑等軟硬體整合問題被克服後,平價FDM就幾乎誕生了,就像當年的噴墨印表機大量普及一樣,也因為這個門檻被突破之後,似乎很多人都有能力去組裝這樣的產品,且都使用膠條為材料,不是什麼特殊配方材料,可以看出這樣的硬體成本並不高,而且不用支撐材,軟體控制技術可以克服的話,1000多美金都還算相當有利潤,甚至有些是上如Kickstarter集資平台來販售。而從MarkerBot使用低價外殼到下圖這些連外殼都省了的FDM列印機,可以看出極盡所能的降低成本。下圖為個人用機型(單價5,000美元以下)近幾年的銷售量。

圖七個人用列印機銷售量

圖七個人用列印機銷售量

 

 3D列印應用範圍


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球3D列印的應用領域,主要分佈在消費性產品(29%)、汽車(19%)、醫療(13%)、教育(10%)、太空(8%)及工業機械(7%)等領域。除了最大宗消費性產品外,目前3D列印技術的應用範圍,已經擴大到包括頭蓋骨、髖關節、牙齒等醫材、建築、珠寶、工業設計、教育產品、土木工程、槍枝與航太零組件等等範疇。隨著其進一步走向成熟,目前3D印表機已開始被用於直接生產成型的產品,這種新的生產方式對每件產品進行單獨加工,而不是每一道工序使用一套模具,因而對產品的小修改不會增加額外成本。經濟學人文章甚至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從鞋、眼鏡到廚房用具等各種產品上,這種大規模定制化(mass customization)最終將超越傳統的規模化生產方式(massproduction)(即注塑模型的生產方式)。未來,製造業將徹底擺脫集中式管理模式,人們將不再需要工廠,生產線和裝配線也會隨之消失。

全球市場分析


以市場規模來看,2012年全球3D列印產業的產值達22億美元,較2011年的17.5億美元成長31%。預估到2017年3D列印產業產值可達65億美元,成長幅度很大。

圖八3D列印市場規模與成長率

圖八3D列印市場規模與成長率

依據美國3D列印產業研究機構Wohlers Associates今年初發表的3D列印產業報告,去年(2012年)全球3D列印設備和服務整體市場為22億美元,其中,美國約占60%,德國、日本、中國等約各占10%。在3D列印技術工業化方面,美國仍居於領先地位,1980年代就有製造商以3D列印製造產品原型,最近幾年更有一些廠商利用這項技術生產手術刀、飛機零件及汽車零件等。中國雖然也利用3D列印製造產品原型及為消費者生產特殊商品,但在生產終端產品方面仍嚴重落後。另外,目前中國使用中的3D印表機約有1.7萬台,其中絕大多數是家用;美國則有4.7萬台,且接近一半是工業用。 目前3D列印市場的兩大龍頭業者皆來自美國,分別為在併購以色列Objet後,擁有過半市占率的Stratasys,以及併購Z corp的3DSystems。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還有中國品牌,Beijing Tiertime,擁有4%的市占率(圖九)。

圖九3D主要業者市占率
 
圖九3D主要業者市占率

3D列印軟體及應用服務發展現況


目前3D物件編輯入門軟體已經有免費提供的發展趨勢,未來網路可能會充斥許多免費的入門軟體,提供低階機型的玩家免費下載使用,應用範疇將以消費性商品為主,而緊跟著免費使用、快速大量生產之後的商機,就是3D列印服務,目前國內已經有15至20家的業者投入。

3D物件編輯軟體


我們如果要把東西用3D的方式列印出來,除去設備與材料方面的技術,最主要的就是你得在電腦上,利用3D軟體與電腦輔助設計軟體,打造出3D模型,並且透過特殊的格式(不同的3D印表機可能有不同的支援格式,也有開放標準和私有標準陣營),產生能夠讓機器逐層列印的截面資訊,才能讓3D印表機,把可用的材料,一層一層地列印、疊壓、黏合出來。目前所提供的軟體可分為高階與入門兩類,高階軟體多用於專業領域且需付費,入門軟體主要提供工作室或玩家使用,不僅操作容易且大都免費。例如Google Sketchup就有提供滿足各類使用者不同需求的SketchupMake(適用於業餘玩家、幼稚園和中小學教育)和Sketchup Pro(用於建築設計、城市規劃、高等教育等等),還有3D模型庫,方便使用者尋找3D範例模型或上傳個人作品。

3D列印服務


圖十Shapeways 2011年營運績效

圖十Shapeways 2011年營運績效

隨著3D列印機的發展,3D列印服務近年也隨之迅速發展,如美國有名的Shapeways以低廉的粉末式成型價格,成功地推出設計師通路平台與3D列印服務,在兩年之間創造成功的商業模式,並且開發各種顏色和金屬材料,同時幫設計師包辦製造、包裝、運送一條龍的服務,一時之間令有能力建模的人趨之若騖,短時間大量蒐集了產品檔案,但裡面也不乏許多看起來炫酷卻用途不明的產品,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設計師,不過這仍使得Shapeways目前仍是3D列印服務的龍頭,上圖是他們在2011年列出的績效成長,目前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平台在倣效其模式,透過建置少量工業用機種的產能來試水溫,但是目前粉末或金屬翻模出的產品還不完全可以達到可販售的程度,僅限於飾品或文創類產品。

未來展望


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2至3年內的3D列印發展趨勢,隨著3D列印低階機型的低價化趨勢,預期廠商將紛紛迎合個人工作室及玩家需求,推出金屬、陶瓷、樹脂、塑膠、尼龍、ABS、鑄造用臘等複合造型材料,在免費軟體充斥、網路服務愈來愈便利等條件的推波助瀾下,3D列印風潮仍將會持續延燒。另外,由於低價3D列印機型,擁有少量多樣、快速生產的特性,未來將與主流量產技術產生區隔化,除客製化消費性商品的獨特性外,個人的創意構想可以先透過低階機型列印生產,不但可縮短產品開發週期,更可以作為大量生產業的市場先探性商品,預期未來3D創意工廠的創業風潮,將可能創造新興的市場規模。 目前商用機型的技術、生產效率以及成本問題都還未解決,3D列印仍無法代替傳統大量加工生產的製造業。在發展前期,最適合的產品還是高毛利、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航太、高科技與醫療產業將是最優先受惠於3D列印技術的產業 ; 至於其他領域,需要技術、資金、行銷與供應鏈等的配合,才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主要應用服務


3D物件編輯軟體將呈現M型化發展,區分為支援專業生產製造、適用醫療、軍事、航空、工程及教育等領域的高階應用軟體,以及低階機型的入門軟體。3D列印服務則會持續發展一條龍式的服務。

其他產業


列印材料業、前後段設備產業、設計業、行銷與銷售通路體系,這幾年將會帶來全球產業的緩慢革命。

3D列印後續發展方向


在商用機型的部分,應著重於提高加工精度與速度、提高材料多樣性並降低成本,尤其是金屬種類,並發展可同時列印不同材料、形狀複雜、大尺寸之機台。個人用機型則建議降低機台及耗材成本、研發塑料以外的材料、開發個人玩家所需的低價附屬設備,如3D掃描器、開發3D列印服務。
 
參考資料
  1. http://news.chinatimes.com/
  2. http://www.ithome.com.tw/
  3. http://big5.cri.cn/
  4. http://www.bnext.com.tw/
  5. http://www.appledaily.com.tw/
  6. http://technews.tw/
  7. http://ironism.pixnet.net/
  8. http://t-rm.blogspot.tw/
  9. http://udn.com/

3D Systems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 林盈妤
 

企業概況


美國3D Systems是目前全世界市占率第二名(3D印表機各品牌市占率見圖一)的RP設備(3D列印機)開發公司。創辦人Chuck Hull於西元1986年推出全球第一台3D列印快速原型設備SLA(首位取得SLA技術專利的擁有者),目前執行長為Abe Reichental,而Chuck Hull則擔任科技長的職位。3D Systems目前全球營運據點有25個,員工達1000人以上。

圖一3D印表機市占率

圖一3D印表機市占率
推出了多款不同用途的3D快速原型設備,從專業級的SLA、SLS、SLM機種,到設計工作室適用的Projet與V-Flash產品,以及個人化的Cube 3D列印機,滿足不同產業需求。在2007年後期,3D Systems開始展開一連串的併購計畫以拓增公司產品線、專利技術和擴展新市場版圖,公司並於2011年正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公司簡易發展進程見圖二)。

圖二3D Systems公司簡易發展進程進程

圖二3D Systems公司簡易發展進程進程

公司願景


3D Systems的公司核心理念為用3D印表機激發更多的創意、改變世界創造事物的方法,並期待顧客們都能藉由使用他們的產品進而manufacture the future(創造未來)、改善生活。3D Systems相信3D列印的技術能夠幫助顧客快速建立3D模型,減少現代製造業所製造的碳排放量。現任CEO Abe Reichental更大膽預測未來不論是小至八歲或是大至80歲的人都能用藉由3D印表機發揮創意和巧思。公司未來希望能將複雜的電腦輔佐設計的開發軟體轉變為較為簡易客製化的應用APP,以貼近更多消費者。


4P分析


Product產品


3D Systems的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詳見圖三,本業為提供專業使用者(畫家、廠商)和一般消費者使用的3D印表機、3D掃描器,另有軟體設計工具:CAD電腦輔佐設計工作、逆向工程等服務;此外也提供代客列印、3D裝飾品販售(如公仔、行動裝置外殼、鞋子)和列印材料產品等。值得一提的是,3D Systems在2009年首次針對個人用戶的需求,推出個人化的3D列印機產品,也是顯示企業往消費性的3D印表機市場擴張的野心。

圖三3D Systems公司產品和服務類型

圖三3D Systems公司產品和服務類型


Price價格

因為3D Systems所提供的3D印表機機型廣泛,在價格帶分析取一般消費者使用的3D印表機做比較,見表一。

表一價格比較

表一 價格比較
 

Promotion推銷


3D Systems主要的行銷方法如圖四

圖四3D Systems的行銷方法

表二3D Systems的行銷方法

參賽參展


3D Systems主要的曝光為參展和參賽,其主要參展的類型為德國法蘭克福歐洲模具展覽會/EUROMOLD、航太教育展等等3D印表機應用的範疇。其參賽主打其針對一般消費者所推出的明星3D印表機--CubeX,其獲獎紀錄見表三。

]表二3D Systems Cube X產品獲獎紀錄

表三 3D Systems Cube X產品獲獎紀錄

廣告


3D Systems不主打電視廣告,而是選擇在較具專業的資訊雜誌上刊登產品資訊,另外也曾使用過網頁廣告。

異業結合


近期和3D列印設計師:JanneKyttanen與Scott Summit合作於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MAD)中的《Out of Hand:Materializing the Postdigital》特展,展出3D設計所呈現的時尚商品與醫療義肢等作品。此外,因為公司有提供公仔製作和販賣的服務,故選擇在2013年聖地牙哥動漫展展出公司各種不同層級的3D列印機,也展示了他們的3D公仔代客製作服務,藉此吸引不少關注和話題。

置入性行銷


3D Systems看準科幻、英雄影集的高人氣,在熱播影集《神盾局特工》 Agents of S.H.I.E.L.D.中置入行銷其CubeX印表機和3D掃描機。

社群行銷


3D Systems在各大社群行銷網頁如Linkedin、youtube、Facebook、blog、Twitter、Flickr、google+等等皆有專頁行銷其產品、發佈相關公司參展訊息、產品短片和應用設計展覽等等資訊。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將主力放在經營Cubify專頁。該專頁為3D印表機使用者的交流園地,3D Systems並在此上販售其製作或和其他設計師合作的商品:如iphone的手機殼、ipad的機殼、設計師球鞋等等。

Place通路


3D Systems目前產品在美國境外的銷售方式多採經銷體系。除此之外,提供官網購買普通個人用機型的服務(專業型3D印表機需額外詢價後購買),也有進駐實體通路,如美國最大的連鎖文具量販通路staple.com和美國的專業影像攝影商店B&H。2013年更進駐英國Harrods百貨,主要推銷其Cube 3D印表機,可見3D Systems瞄準個人用3D印表機市場的巨大商機。

併購策略


3D Systems自2007年開始一連串併購以垂直整合、擴展新市場和產品線,其重要併購見表四。總計至2009年至少併購超過39家3D相關產業公司(2011年併購16家),其中在2012年併購Z Corporation主要目的除了取得3DP關鍵技術外還為了擴大市占率以和市場龍頭Stratasys抗衡(Stratasys併購市占第三的Ojects,而3D Systems則併購市占第四的Z Corporation。)觀察3D Systems的併購策略不難發現,其主要第一藉由併購進入亞太(中國、南韓、日本)和歐洲市場(法國、德國、 瑞士、 義大利、英國),第二藉由併購增加產品線(3D列印機、3D列印材料)和服務內容(代客列印、掃描技術、3D軟體開發),第三則是擴大企業在3D印表機的應用範圍。

圖五3D Systems的併購策略

表四 3D Systems的併購策略

挑戰和展望


挑戰


3D Systems最主要面臨的挑戰為SLA燒結技術預定於2014年2月專利到期,而其為此項專利的代表公司。此表示未來3D Systems將會遭遇更多進入者的威脅,以及專利到期相關3D印表機大幅降價,毛利率下滑的問題。

展望


根據Wohlers的預測數據顯示,3D列印設備的全球市場規模,2011年為17.1億美元,預計今年將成長25%至21.4億美元,2015年達37億美元,2019年更將達到65億美元規模,產業未來潛力不可限量。另外,知名市調機構Gartner指出3D印表機的降價會帶動一波市場購買熱潮,看好全球3D印表機出貨量於2014年將成長75%,2015年可望再翻倍成長。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www.3dsystems.com/ 2. http://en.wikipedia.org/ 3. http://printer3d.pixnet.net/ 4. http://cubify.com/ 5. MIC 6. http://www.4-traders.com/ 7. http://udn.com/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眼鏡與隱形眼鏡(Glasses and Contact Lenses)產業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吳其錚、徐偉榕
 

產業分析動機描述

IBIS產業分析報告將線上銷售眼鏡隱形眼鏡通路列為十大快速發展產業之一,而我們再深入探討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傳統實體零售通路的市場雖龐大,但已漸趨飽和,2008-2013年的平均年成長率只有0.4%;然而新興線上銷售通路雖正萌芽,2008-2013年的平均年成長率卻高達8.1%。

線上眼鏡隱形眼鏡新通路興起原因

近視眼鏡市場龐大

根據HOYA 2012年的調查如下表,我們推論眼鏡及隱形眼鏡的市場近視人口在全球有龐大的市場(圖一:全球眼鏡鏡片量販市場),並且配戴眼鏡的人口數因技術發展及經濟成長呈現穩定成長的趨勢,故線上的通路發展空間亦漸趨龐大。 [caption id="attachment_9750"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一全球眼鏡鏡片量販市場[/caption]

價格斷層

Warby Parker調查報告發現,在線上銷售通路出現以前,市場上光學眼鏡的價格呈現強烈落差情形。一副高價位的眼鏡平均價格高達五百美元,然而一副低價無品牌的眼鏡亦可低達二十美元。因此,線上通路主打高品質卻中價位的產品,填補價格斷層,線上新通路銷售出現的必要性大大提升。(圖二圖三:近視眼鏡價格毛利分配) [caption id="attachment_9752" align="alignnone" width="900"]圖二近視眼鏡價格毛利分配(一)[/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53"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三近視眼鏡毛利分配(二)[/caption]

眼鏡與隱形眼鏡產業

台灣眼鏡產業環境分析

台灣有素來有「近視王國」之稱,近視人口逾一千萬人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且年齡層逐年下降,大學生近視的比例高達九成並逐年成長。 這個數字高於日本的八成,美國的三成,而其中600度以上高度近視的民眾,占近視人口中二成。 另外,根據台北市眼鏡商業同業公會所做的調查,每年眼鏡市場的消費金額大約為二百億新台幣左右,是一龐大且持續穩定成長之市場。(圖四:歷年眼鏡進口金額圖) [caption id="attachment_9751"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四歷年眼鏡進口金額圖[/caption]

經濟面分析:

分析台灣進口眼鏡高中低價格巿佔率發現,高價品營收佔35%、銷售數量佔 15%;中價位營收佔 40%、銷售數量佔 25%到30%;低價位營收比率僅 25%、但銷售數量達到 55%到 60%。 另外,由於台灣眼鏡產業近年趨近於飽和,傳統單店經營的眼鏡行在面對大型的連鎖體系時,若無其足夠的獨特性與價值性,在知名度和成本上的弱勢,將使得其較容易失利。 因此台灣眼鏡產業新興的焦點包括:
  1.  開發老齡化市場 因高齡化世代的來臨,社會生活型態將改變,高齡者對於老花眼鏡的需求越來越多元,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而研發各種專門用途的老花眼鏡,例如閱讀型、運動型等等。
  2. 隱形眼鏡市場 近視人口持續攀升且消費者使用隱形眼鏡替代眼鏡的比例穩定上升(平均年成長率約為 8%),業者開始注重創新型態的隱形眼鏡以符合消費者需求,如推出矽水膠隱形眼鏡,因其分子特性具堅韌度且高含氧高含水,故不僅可有效改善因配戴隱形眼鏡所引發的眼睛乾澀問題,另外也可大幅降低隱形眼鏡易碎的風險。

社會面分析

當近視人口普遍為社會常態,儘管眼科醫療技術先進,但仍存在許多風險,多數人寧可配戴眼鏡,也不願意嘗試雷射眼科手術。近年來,眼鏡產業已經逐漸擺脫了視力工具的既有刻板印象,從前英語中將眼鏡稱為「Glasses」,至今,時裝雜誌甚至已經把眼鏡稱作「Eyewear」,由此處可見越來越多人在服裝界的流行中將眼鏡也納入時尚配備之一,不同套的服裝,佩戴不同的眼鏡樣式來搭配衣服。

法律面分析:

為了保護消費者配戴眼鏡的安全及品質的保障,民國 100 年起將眼鏡納入醫藥之管制。不僅可確保品質同時也有助於擴增產品的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而為了有效管理品質,將之視為第一級醫療器材之法規管制。 (註:醫療器材依據風險程度低至高分成三級,其中第一級為低風險性。)

醫療器材的管理責任

業者必須明文訂定其品質政策,包括品質目標與對品質之承諾品質政策,並且應該確保組織內各階層均瞭解、實施並維持其品質政策。

醫療器材的品質系統

業者必須書面訂定達成品質要求的品質計畫(含製程及品質保證),將其書面化,並且必須考慮業者的組織目標、客戶期望及需求。

製造面分析:

台灣素來有著眼鏡王國的稱號,製造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代,勞力密集產業移轉到生產成本相對低廉的台灣,當時眼鏡製造工廠接受客戶的代工訂單,但缺乏品質要求及自主設計的能力。 而到1980年代,台灣製造能力成長,也逐步獲得國際市場認同,許多國家的品牌廠商及隱形眼鏡廠商來台委外代工,因此報價低廉的台灣的眼鏡製造業逐漸取代日、韓眼鏡製造商。1990年代,台灣眼鏡出口產量達到最高峰,總共出口額達223百萬美元,占所有出口國的46%,為全球最大眼鏡產品出口國。 在2000年以後,生產成本逐年上升,生產基地又順勢外移至中國大陸、東南亞等成本更為低廉地區,目前在大陸投資設廠之台商逾百家,且頗具規模,但製造廠商仍以OEM形式為主,為了提升其製造競爭力,目前多家廠商都已積極於升級轉型ODM經營模式,在生產及製造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身的製造及設計能力,並拓展其知名度,即有機會接獲各大品牌的委託代工訂單。 目前眼鏡產業的製造包括鏡框、鏡片、隱形眼鏡及藥水等,一般鏡片製造商主要以國外廠商 NIKON、SEIKO等,國內廠商有冠柏、視亨等;而隱形眼鏡製造商則多以國外知名大廠為主(包括 Johnson & Johnson、博士倫、視康)。 而台灣眼鏡製造鏡框的製成材料主要以材質作區分,主要是由金屬材質及塑膠材質製造;鏡片的製成材料則主要有玻璃鏡片、樹脂鏡片及太空鏡片三種,其介紹及比較如以下三表(表一至表三):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9"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表一 金屬材質鏡框[/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8"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表二 塑膠材質鏡框[/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7"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表三 鏡片部分─以材質區分[/caption]

眼鏡與隱形眼鏡產業市場概況

近年因為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影響逐漸消退,目前各國經濟已進入復甦時期,消費者之消費力也逐步提升,故因風暴而受影響的眼鏡巿場也再度帶起一股成長風潮。 全世界最大的兩家專業眼鏡製造及銷售代理商皆在義大利:Luxottica及Safilo,也都在義大利本地上市, Luxottica及Safilo這兩大精品製造集團擁有絕大部分名牌眼鏡, 如CHANEL、Cartier、LV、DIOR、GUCCI、ARMANI、PRADA的代理及製造權,強調流行時尚,鏡框材質多半屬於多層次板材料、部分鏡片採寶萊利偏光鏡,強調防止眩光的功能性產品,且部分甚至強調與科技的結合,如藍芽耳機功能型或MP3運動型的眼鏡; 而次級的二線品牌,如Benetton、UNIQLO、ZARA、H&M的代理及製造,則落在日本、香港商及少部分台商,強調設計風格,鏡片具有抗紫外線等附加價值,也推出功能性眼鏡,如慢跑運動型、球類型眼鏡,而其中多數生產工廠設於中國大陸;另外再下一級的零售通路品牌則多數由台商包辦,如美國Wal-Mart、K-Mart、英國Marks&Spencer、法國Carrefour、Decathlon等賣場的自有品牌,而此部分必須經過繁複的驗場程序, 包括標準生產流程作業、環保要求、勞工政策要求、生產線配置要求等; 再者,低價無品牌市場則由大陸浙江地區廠商生產,其品質較不穩定、且多有仿冒名牌眼鏡的設計,甚至部分商品含有有害重金屬物質而遭進口國退貨,以低廉的價格作為行銷訴求。

技術領先的品牌介紹

Luxcottia

Luxottica是眼鏡行業內的壟斷者,目前世界上約有五億人戴他們家生產的眼鏡鏡框,且市面上約八成的墨鏡由此集團代工。 其總部位於米蘭。2012年,Luxottica公司的零售網路由7000餘家門店組成,其中包括亮視點(LensCrafters)、Pearle Vision和Sunglass Hut零售店。除了在歐洲和亞洲的連鎖店之外,公司在塔吉特百貨(Target)和西爾斯百貨(Sears)都設有眼鏡店。同時公司旗下還有雷朋(Ray-Ban)、Oakley、Oliver Peoples等品牌。而且公司為眾多設計師品牌進行授權代工生產,例如Prada、Burberry、Versace、DKNY、Chanel和Ralph Lauren。 集團的產品多數由在義大利的六間工廠設計及製造,位於中國的兩間獨資工廠及致力於運動太陽眼鏡製造的一家美國工廠和一家巴西工廠2011年公佈的淨銷售額超過了 62 億歐元。 另一方面,Luxottica除了打造各式眼鏡及訂製眼鏡,同時亦有頂級的專業配鏡及售後服務,同時也致力於拓展零售網絡,目前已有超過兩百間分店的亮視點連鎖店。 而在目前眼鏡製造業已漸趨飽和,Luxottica也更為著重差異化體驗,為迎合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亞洲的消費者的需求,逐步推出為亞洲人量身打造的醋酸酯鏡框眼鏡系列─Asian-fit,該系列加入了一系列提升貼合度及舒適度的技術改良,同時也保留原創設計與風格的融合。Asian-fit在設計中不僅改進了鼻墊,還改良了鏡框的其他部分以更加適應亞洲人獨特的面部特徵。
  • 對鏡腳長度及曲度的調整使得佩戴時耳部更舒適,並更貼合亞洲人的頭型
  • 低鼻樑架設計提升了貼合度,弧形鼻墊使得長時間佩戴時更為舒適
  • 透過降低鏡框曲度,使眼鏡更適合亞洲人較為扁平的臉部輪廓
  • 對鏡框傾斜度的角度調整,確保眼鏡不會擠壓突出的顴骨並留下壓痕
目前,Luxottica Group 品牌組合中提供 Asian-fit 版的有集團旗下品牌 Ray-Ban 和 Vogue Eyewear,以及授權合作品牌 Prada、Miu Miu、Dolce & Gabbana、Coach 和 Burberry。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5"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五 Luxottica近十年股價變動[/caption]

線上銷售眼鏡隱形眼鏡

產業環境

隨著消費者網路購物習慣的建立,除了傳統零售店面,線上眼鏡銷售網站也因此興起,目前在美國的發展最為蓬勃,知名的線上網站包括Warby Parker、Ditto等,皆不斷開發新的驗光或人臉實境模擬技術,此新興產業的崛起也帶動周邊相關服務, 如:鏡頭驗光服務及其它自行驗光的網路程式。以2012年市場獲利狀況而言,線上通路年銷量約一百九十萬副鏡框,雖其營收佔產業總體營收比例不到2%,但其線上經營的成功創新的商業模式及理念,使線上銷售眼鏡產業的未來成長性和機會皆不容小覷。(圖六:2009年─2012年美國線上眼鏡與隱形眼鏡銷售成長率)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6"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六 2009年~2012年美國線上眼鏡與隱形眼鏡銷售成長率[/caption]

發展歷程

線上販售眼鏡相關用品是由David Gilboa和三個華頓商學院朋友開始的構想,有鑑於義大利製造商龍頭Luxottica在產業鏈的獨佔性及零售眼鏡店的產品高價現象,Gilboa率先開啟了了線上眼鏡販售的風氣,在2010年創立了Warby Parker品牌,並在兩大時尚雜誌Vogue和GQ刊登其品牌故事及報導,之後其他強調不同特色的線上網站也相繼成立,如:最早成功發明360度實境模擬人臉配戴的Ditto、專門販售名設計師品牌的Eyewear Brands等,網路普及化加上消費需求的不同,預期未來線上眼鏡銷售的發展將更多元豐富。

新技術應用簡介

2013年可以說是傳統眼鏡突破性的一年,新技術眼鏡的目的是讓消費者擁有更多便利的選擇及使用方法,以下就三種新技術眼鏡作簡單介紹(圖七:新技術應用介紹):
  1. 可調整焦距眼鏡: 由Adlens所發明出的可調整焦距眼鏡,利用眼鏡旁可轉動的旋鈕自行調整焦距,優點為兩邊可分別調整至不同的焦距度數、可視情況及需求做調整、不須眼科醫師即可使用,雖然目前只有鏡框及鏡片顏色有較多選擇,達到新技術的水準,Adlens接下來的任務便是生產更多樣及設計感的高技術眼鏡。
  2. 顏色辨別協助眼鏡: 由O2Amp發明的有色眼鏡,宣稱可幫助輕微色盲者改善其顏色辨別困難的症狀,但針對嚴重色盲者其效果則較有限。
  3. 3D模擬人臉技術: 不論是Ditto的線上網站實境模擬功能,或是Glasses.com所出產的免費iPad App,潛在消費者們都可以利用這項最新的技術透過螢幕看見自己試戴不同眼鏡款式的樣子,進而評估和決定購買的數量及樣式。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2"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七新技術應用介紹[/caption]

主要品牌

1. Warby Parker
該公司的構想源自一種「反叛精神」,為了讓人們在當今訂價過高且乏善可陳的眼鏡之外有另一個新的選擇,繞過傳統的管道,通過公司網站與顧客直接打交道,為美國率先開啟線上販售眼鏡風氣。由於創辦人David Gilboa對於當時眼鏡用品製造及市場狀況的不滿,開始思考其他販售通路方式及商業模式,因此在2010年正式創立此品牌,以低於零售眼鏡店一半至其四分之一的定價策略,加上免費運送樣式至消費者家中供挑選及退貨的方便特性,逐漸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而「賣一支眼鏡就送一支到開發中國家」的經營理念,也使得該品牌的知名度及口碑大增,獲利因此逐年成長,在2012年的營收達到兩千五百萬美元,預估去年營收更以倍數增長,Warby Parker累積至今已售出超過五十萬支的眼鏡,且以其品牌故事深值人心。 2. Coastal.com 於2000年即創立,創立之初主要業務為線上隱形眼鏡零售商,亦於2010年投入近視眼鏡市場,目前為最大的北美最大的線上隱形眼鏡零售商及世界最大的線上近視眼鏡零售事業體,同樣也有該品買一副送出一副的Change the View project,網路零售雜誌(Internet Retailer magazine)更曾經因為該品牌的創新行動裝置科技在2013年評比Coastal.com為全球前三成功的網路零售商。

線上隱形眼鏡零售事業

在2000年創立之初,就買下「contact lenses」的關鍵字廣告(意即所有消費者在搜尋隱形眼鏡時都會跳出Coastal Contacts),而在產品方面,則供貨直接來自製造商,包括Johnson and Johnson, Ciba Vision and Bausch and Lomb,目前為止包括產品線包括100種以上的隱形眼鏡包括Acuvue, Focus Dailies, Freshlook, Proclear and PureVision。  線上近視眼鏡零售事業 2010年因線上Warby Parker風潮帶動,Coastal.com也加入線上近視眼鏡及眼鏡配件的零售事業的戰區,其生產策略採取部分零件外包,但仍維持最後組裝的的控制權,至今為止,累積總銷量至少達到兩百萬副近視眼鏡。而該品牌同時也代銷設計師品牌,包括Calvin Klein, Michael Kors, Nike Vision, Gucci, Hugo Boss等。

3.1-800 CONTACTS

於1995年創立,為世界最大線上隱形眼鏡販售網站,在2012年6月4日被健康保健公司WellPoint所收購,而WellPoint旗下同時也擁有Glasses.com這家世界最大的線上眼鏡販售網站。1-800 CONTACTS販售的品牌種類多達數十種,包括Acuvue、Biofinity、Frequency等知名品牌,除了快速且免費的運送服務外,比其它最低價格再低2%的價格保證也是其一大販售特點,另有”20/20”的二十項購買保證,加上全天候24小時的線上及電話客服讓消費者能夠向專家詢問相關問題,這些成功要素使得1-800 CONTACTS能在創立不到二十年就成為世界第一的線上隱形眼鏡網站。(圖八:1-800 CONTACTS網站特色圖)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1"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八1-800 CONTACTS網站特色圖[/caption]

成功因素分析

針對線上眼鏡產業的興起,分析其主要成功原因有下列幾項: 1.網路普及化間接改變消費行為及習慣 隨著網路普及化的現象,現代消費者的購物場域已由以前的實體店面轉移到線上市場,許多原本需至實體店面購買的商品都已線上化,Warby Parker 開啟且充分利用網路通路販售的便利性,漸漸改變了眼鏡用品消費者的消費模式。 2.產品價格降低且富設計感 傳統透過實體零售店面銷售的眼鏡,其生產和設計成本僅僅占售價的一小部份,而時尚品牌的授權費、連鎖零售商抽成等因素占了眼鏡零售價格的絕大部分。而透過線上方式購買眼鏡,因繞過傳統店家供貨通路,一副眼鏡(含鏡片)的零售價格能夠壓低到95美元,而其規格品質能夠相比紐約零售價格達610美元的高檔眼鏡,並且其產品多具設計風格,以上兩項因素對消費者而言為購買的主要誘因。 3.提供新科技技術減少無法至零售店選購的障礙 原先須至實體店面選購眼鏡用品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是驗光及實際試戴需求。選擇線上購買眼鏡的消費者在驗光需求方面,雖仍須至住家附近的眼科診所或專門的驗光店取得度數數據才能滿足,但已有數個線上品牌在購買過程中主動提供品牌驗光師聯絡資訊,使驗光過程更加效率且服務個人客製化,並且實際試戴的需求已被最近發明的3D模擬人臉功能所取代,消費者可透過這項功能看到自己戴上喜好眼鏡款式的樣子,滿足了至實體店面選購的一大重要需求。 4.落實消費者保護法規 傳統消費者常對網購眼鏡、隱形眼鏡存有疑慮,特別是隱形眼鏡屬侵入式產品,更常見個案產生感染、發炎、甚至視力損害,因而造成多國法規限制網路上購買隱形眼鏡類產品。而現今各國的法規限令漸漸鬆綁,多國已更改或上路新的法規,例如強調必須在購買前必須做驗光及瞳距測量,而在購買的通路上交由消費者自行抉擇。 5.搭配物流服務使消費者擁有便利的購物體驗 多數線上眼鏡商提供免費宅配產品至消費者家中及免費退貨的服務,這樣的產品試戴及配送服務使消費者享有便捷且完整的購物體驗。

未來產業趨勢與問題

目前眼鏡產業實體店面的線上化程度並不高,且仍有90%以上的銷售是透過實體通路,因此主要的銷售平台仍是以實體通路為主,但亦已開始有部分實體店面開始模仿線上通路的款式,並與設計師品牌合作,亦有傳統眼鏡製造廠商受線上販售通路影響,開始架設網站或透過商務平台販售自家產品,產品種類多元,價格也較實體通路店面便宜許多。雖然目前難以看見線上通路平台對於實體通路產生的巨幅影響,但隨線上通路的便利性及發展漸趨蓬勃,未來實體店面的來客數及營收將可預期持續下降。 眼鏡產業從2009年到2013年每年的平均成長率為0.4%,而2013年成長率為1.1%,且在當年達到九十五億美元的營收,整體而言眼鏡市場仍是正向成長的(圖九:眼鏡市場成長圖);不論在傳統眼鏡或線上眼鏡方面,因人口老齡化現象使得光學及老花眼鏡的需求增加,且預估未來五年經濟景氣的回昇,消費者對於驗光及眼鏡等非必需品需求將提高(圖十:視力矯正人口需求成長圖),而隨著網路購物的盛行,線上通路成長率已逐漸超越傳統實體店面,加上新科技的發明及價格較低等因素,預計線上眼鏡產業將會持續成長,越來越多設計及名牌眼鏡網站建立,可以看出未來競爭亦日漸激烈,而傳統眼鏡大廠Luxottica將如何因應這波線上銷售潮流,後續發展值得持續觀察。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4" align="alignnone" width="892"]

圖九眼鏡市場成長圖[/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9743"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十視力矯正人口需求成長圖[/caption]  
參考資料來源
  1. http://finance.yahoo.com
  2. http://www.alternet.org
  3. http://www.statista.com
  4. http://www.nytimes.com
  5. http://www.forbes.com
  6. http://www.forbes.com
  7. http://www.forbes.com
  8. http://techcrunch.com
  9. http://maxlu.cc
  10. http://www.ditto.com
  11. http://www.visionmonday.com
  12. http://en.wikipedia.org
  13. http://www.ibisworld.com
  14. http://www.ibisworld.com
  15. http://web.ba.npic.edu.tw
  16. http://nccur.lib.nccu.edu.tw
  17. http://www.lenscrafters.com.hk
  18. http://blog.17rich.com

Warby Parker

本篇節錄自:Bpaper品牌好報

指導者 / 總編輯 張蕙娟   分享者 / 游端儀 
有鑒於眼鏡市場被少數大公司壟斷,市售的設計款處方眼鏡價格往往高於成本好幾倍,眼鏡公司獲取暴利,於是在2010年,四位就讀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同學──Neil Blumenthal、Andrew Hunt、 David Gilboa和Jeffrey Raider在美國紐約開始了Warby Parker這間處方眼鏡與太陽眼鏡公司的事業。Warby Parker採獨特的線上銷售方式,並有為數不多的零售點與展示空間輔助。透過不同於大公司的經營手法,Warby Parker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並以相對合理的價格販售時尚的復古風格處方眼鏡。另外,他們買一捐一的慈善公益也成功增加知名度,造就更多銷售額。Warby Parker去年員工數約有175人,目前仍是私人公司,並沒有公開獲利資訊,只有透露2013年的營收大約是兩千五百萬美元,預估今年會成長一倍。

 經營理念

Warby Parker認為,眼鏡不該是如此高價的產品,便宜的價格也可以有精品的品質。一直以來,處方眼鏡經過中間商與大廠商等人為操縱因素,價格往往過高,因此他們希望提供消費者一個購買價格合理、品質優良、有型的設計款眼鏡新選擇。此外,Warby Parker發現全球有近十億的人無法獲得眼鏡,這表示全球有15%的人口無法有效學習或工作,這也是Warby Parker希望能透過買一捐一的活動協助改善的目標。

運作模式

購買方式

消費者可以到Warby Parker的網站選擇最多五副想試戴的鏡框,Warby Parker會直接寄到消費者指定的地點,並提供五天的試戴期讓消費者親自體驗,在此期間,可以問問親朋好友或是拍照上傳到社群網站詢問他人的意見,決定好之後再在線上下單購買喜歡的鏡框,最後,將試戴用的鏡框全部寄回去就完成了,過程中所有的運費都由Warby Parker負擔。除此之外,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到實體店面參觀選購。

慈善公益

為了協助改善無法取得眼鏡的人們無法有效工作或學習的現象,Warby Parker與非營利組織VisionSpring合作提出了買一捐一的計畫:消費者每購買一副眼鏡,Warby Parker就捐出一副眼鏡給需要的人。除了捐獻以外,他們也訓練落後地區的低收入人士從事基礎的視力檢查與視力保健宣導,並在當地以合理的價格販售眼鏡。

行銷策略

 產業發展與現況

全球眼鏡(eyewear)市場產值約有台幣7,500億元,目前仍然呈現穩定成長的狀態。2013年,全球眼鏡市場產值較前一年上升了4%,而鏡片類產品依舊為最大宗。各地的銷售情況,西歐地區的成率普遍低於平均,甚至負成長,不過中國、印度、俄羅斯、泰國等新興市場的成長率皆超過15%。由於科技產品的發達導致生活型態改變,以及高齡化帶來的老年人口的視力退化問題,預估往後的眼鏡市場產值會持續成長。 單看美國眼鏡市場的概況,目前網路銷售只佔2%,實體店面佔絕大多數,經營成本高;最大廠商Luxottica市占率約80%,幾乎壟斷整個眼鏡產業,使價格被調高,一副眼鏡通常要價300美元以上,設計感較佳的甚至超過600美元,遠高於成本;許多商店為了將消費者留在自家店面消費,往往不願意免費提供消費者瞳孔距離(PD,pupillary distance)資料,而瞳孔距離是處方眼鏡的必備資訊。

 STP

Segmentation:市場分類為有眼鏡需求與沒有眼鏡需求的兩部份,眼鏡包含普通眼鏡、太陽眼鏡與單片眼鏡。現代人不一定有近視才會帶眼鏡,有些視力正常的人為了服裝搭配需求也會購置幾副眼鏡,而太陽眼鏡則是一直以來都是時尚人士必備的單品。 Target:Warby Parker的鏡框為復古的風格,目標為年齡25歲以上,喜歡復古風格且不想花大錢購買眼鏡的人。 Position:Warby Parker的核心理念就是提供高品質且價格合理的眼鏡給消費者,同時期望能對社會有一些貢獻,因此他們的產品定位為平價、有公益心兼具時尚的精品眼鏡。

4P

Product

以產品分析來看,曾獲得各大時尚雜誌介紹,包含ELLE、Esquire、GQ、Vogue等知名時尚雜誌。選用耐衝擊(Impact-resistance)、超殊水(super hydrophobic,水滴在鏡片上會在表面形成水珠,使鏡片較易清理)、抗UV400、抗反射的防刮鏡片,也有創新的鏡片設計如三重漸變式鏡片(triple-gradient lenses)等;鏡框材質選用最好的日本鈦金屬或是義大利的傳統醋酸纖維框。

Price

自行設計,自行尋找製造廠商,減少中介費用降低中間成本,以及使用網路行銷減少店面經營成本,使他們可以用市售同等級眼鏡1/6的價格販售眼鏡(圖一)。他們的訂價也經過深思熟慮:沃頓商學院教授 Jagmohan Raju表示,45元太過廉價,讓人感覺質感不佳,99元不像優等品的價格,93元像Walmart的標價,因此最後的訂價為95元。 [caption id="attachment_9762"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一Warby Parker與其他品牌價格比較[/caption]

Place

第一間實體店面位在紐約的蘇活區,目前共有3間店面與5間展示中心(圖二)。雖然到實體店面參觀、消費的客人不少,不過主要還是以網路銷售為主。 [caption id="attachment_9888"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圖二_Warby Parker銷售點與展示空間_2[/caption]

Promotion

主要的推銷方式為找名人戴他們的眼鏡以及買一捐一的推廣。根據nielsen去年的一項研究,全球有46%的顧客願意為商品付額外的錢以資助公司回饋社會,買一捐一不僅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也使得消費者更願意掏出錢包。此外,視覺化的網頁設計也是廣告的一環,透過年度報表透明化內部的各種資訊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使得營業額與人潮有顯著的增長,且一般人對圖像的印象較文字深刻,精美的排版同時也展現品牌的設計感,豐富的部落格內容也吸引消費者的好奇心。

 未來發展

電子商務有其一定會遇到的侷限,例如雖然有線上虛擬試戴的服務,上傳自己的照片後,點選喜歡的鏡框就可以模擬戴著眼鏡的模樣,但線上虛擬試戴有一定的誤差風險,除了眼鏡與臉的大小比例可能有誤差之外,近視鏡片的縮小效果也會造成透過鏡片看到的眼睛比實際更小。 目前Warby Parker正著手於改進線上體驗的功能,並研發可用電腦webcom測量兩眼距離的PD測量軟體,使消費者可以直接掌握自己的配鏡資訊。而Warby Parker未來也會增設零售點與展示點,使得想要親身試戴的客人有更多地點選擇。 此外,隨著目前新興的3D打樣技術的發展,未來將能更快速的製作鏡框,有助於有框眼鏡的發展。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arbyparker.com
  2. http://en.wikipedia.org
  3. http://jasoncrews.name
  4. http://www.inside.com.tw
  5. http://www.inside.com.tw
  6. http://blog.euromonitor.com
  7. http://finance.yahoo.com
  8.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
  9. http://rokeyhu.com
  10. http://www.prweb.com